我們從Science Alert網站的報導中得知,從漱口劑到殺精劑中發現常見的抗菌劑成分可能損害細胞胞器粒線體的功能,這些抗菌劑的成分擾亂了有能量工廠之稱的粒線體運作,會抑制粒線體胞器,破壞電子傳遞鏈中產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攜帶分子的能力。
先前就有實驗顯示屬於季銨化合物類別的抗菌成分在小鼠生殖試驗上有風險,如今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對人類細胞進行篩選測試多達1,600種由FDA批准和臨床認可的抗菌劑、添加劑以及藥物,發現在多結構類別的化合物中,季銨化合物是造成粒線體毒性最大的一類。
201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宣布禁用三氯沙等抗菌成分,並不再認定兩種廣泛應用於日常清潔用品的抗菌劑成分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氯化苯二甲烴銨Benzalkonium chloride(BAK)是安全的,並且呼籲有更多證據提出以判斷BAK的風險。
▋什麼是CPC、BAK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為一種四級銨陽離子界面活性劑,可於水中解離成帶正電荷的複合體,會吸附在帶有負電的口腔細菌中,具有滅菌抑菌的效果,對G(+)格蘭氏陽性及G(-)格蘭氏陰性之細菌有效。
氯化苯二甲烴銨,Benzalkonium chloride(BAK),可當作陽離子的清潔劑、表面防腐劑、界面活性劑、消毒劑、殺真菌劑及除藻劑等。
▋無所不在的健康風險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員Gino Cortopassi說:「因為暴露於其它的抑制粒線體藥物如魚藤酮、MPTP,與增加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因而引起人們關注。」
這些抗菌劑成分不僅能降低粒線體產出能量ATP,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某些濃度下,它們也會干擾細胞對生殖激素的反應。
粒線體是負責能量產生和細胞穩定的關鍵細胞胞器。在過去十年中,無數的研究指出粒線體功能障礙已經成為數種健康問題的潛在病理機制,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癌症。
而且睾固酮、孕酮和雌激素生物合成的初始步驟發生在粒線體,粒線體的完整性與否或功能性的破壞可能會因而干擾內分泌。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氯化苯二甲烴銨(BAK)等通常作為界面活性劑、抗菌劑、清潔劑或防腐劑、消毒劑等,這類季銨化合物以QUARTS作為簡稱,出現在你可以想得到的日常用品上,如:肥皂、洗沐浴精、浴廁清潔劑、除臭劑、牙膏、漱口水、除藻劑等。
由於化學物質無所不在,每人每天都會接觸到這些化合物,除了盡可能尋求替代品外,仍須盡快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檢視哪些化合物是安全的。
references:
- MIKE MCRAE , This Common Ingredient in Antiseptic Soap Is Messing With Your Cell Biology ,Science Alert, 24 AUG,2017 http://www.sciencealert.com/this-common-household-antiseptic-will-drain-your-cells-batteries
- FDA , More on the FDA’s Rule,SEP 2,2016 https://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378393.htm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