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C
Taipei
星期六, 21 12 月, 2024
首頁中醫中藥24節氣中醫養生 大暑防中...

24節氣中醫養生 大暑防中暑別渴了才喝水

大暑防中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炎熱至極,應防熱傷害,千萬別等到口渴才補充水份,以免體內水份流失,造成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等熱傷害

大暑熱死人不是不可能,高溫炎熱的氣候如果中暑,那可不得了,光是7月迄今,全臺灣約莫近400人因為熱傷害而就醫,如果中暑時,因為皮膚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可能就會意識不清,如果體溫超過40度、中樞神經異常,恐致休克、心臟衰竭、多重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死亡機率約為3至8成。

中醫認為水為萬化之源  其體純陰其用純陽

水,可能因為太日常,大家不認為水和中醫藥有何關係?或是以為只是煎藥時用到水而已,但是中藥典籍內確確實實有記載各種水的功效,比如長流水、甘瀾水、雨露霜雪等等,而且在醫書裡也不乏指定所用方劑是要用什麼水煎服,比如《傷寒雜病論》就提到:大黃黃連瀉心湯以麻沸湯漬之。

- 廣告 -

李時珍講到「水」,這麼說︰「水者,坎之象也。其文橫則為三,縱則為川。其體純陰,其用純陽。上則為雨露霜雪,下則為海河泉井。流止寒溫,氣之所鐘;既異,甘淡鹹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別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惡壽夭。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賴之。故曰︰水去則營竭,穀去則衛亡。

中醫養生 熱傷元氣祛暑生津名方生脈飲

中醫藥有沒有消暑方呢?有的,因為盛暑容易傷及肺陰,古代有盛暑的益氣生津名方「生脈飲」,簡單三味,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即能收益氣生津祛暑之效,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等症。

不過,其實如果沒有傷及肺陰,氣短倦怠等情況,倒是不用服用生脈飲,白開水就是最好補充水份的消暑飲料,夏天也是含水量豐富的水果盛產之季,酌量吃西瓜、芒果,喝點綠豆湯也能有助於消暑。

值得注意的是,雖至大暑,天氣炎熱難當,但陰氣也開始增長,人體腠理疏鬆,臟腑內裡空虛,此時若貪風涼,或久臥空調房間,或過度飲用生冷、瓜果、甜膩之品等,反易造成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也要特別留意不要消暑過頭。

大暑防中暑戶外活動加強水份補充

大暑時節,當然不要總是待戶內吹冷氣,也要適度地戶外活動,享受陽光日光浴之餘,也要注意防曬,避免曬傷,外出最好備一條蘆薈凝膠,在皮膚已經紅,尚未腫熱痛之前就先敷上一層,有助於避免曬傷。

運動時也要注意隨時補充水份,並衡量本身的體能狀況,畢竟炎熱的夏天就算不動也很容易出汗,何況運動時會有大量出汗的情況,如果自身體能狀況不佳,還在豔陽下爬山、跑步,很容易就有熱傷害,一旦有中暑的情況,首先要趕快先求身體降溫,然後趕緊送醫。

- 廣告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