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 鄭佳益醫師】
覺得腦袋越來越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新竹身心科醫師鄭佳益指出,近年國際研究不斷證實,除了睡眠與運動,「吃進去的食物」正是保護腦力的重要關鍵!其中最受矚目的飲食趨勢,就是以蔬果、全穀、豆類為主的「植物性飲食」,不但有助於認知功能,也能保護大腦健康,甚至可能延緩老化、預防失智風險。
40歲工程師腦霧失誤頻傳 醫:不是老,是吃錯了!
「醫師,我才40多歲,怎麼記性這麼差?是不是大腦退化太快了?」擔任軟體工程師的小偉,最近總抱怨工作時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忘記同事剛講的話,甚至常常找不到東西放在哪裡。
鄭佳益醫師指出,他的焦慮,其實反映了許多中壯年族群的隱憂,擔心自己的腦力正在悄悄流失。但這不一定是年齡的錯,很可能是「吃」錯了!
什麼是「植物性飲食」?
「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來源的飲食模式。它強調多多攝取幾類天然食物:
- 水果
- 蔬菜(特別是深綠色葉菜)
- 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等)
- 豆類(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等)
- 堅果與種子(其中核桃、奇亞籽、亞麻籽提供較多的Omega-3脂肪酸)
同時,會限制或完全避免動物性產品,例如紅肉、家禽、魚類、蛋和乳製品。
植物性飲食如何護腦?醫師解析五大保護機制
為什麼多吃植物對大腦有益呢?鄭佳益醫師進一步說明,近二十年的許多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對大腦的保護力,可能來自五大機轉:
- 抗氧化防護網:植物中的維生素C、E、類胡蘿蔔素和各種多酚(花青素、類黃酮),能對抗自由基攻擊,減少「氧化壓力」造成的腦細胞損傷。
- 對抗發炎反應:慢性發炎被認為與許多腦部退化疾病有關。植物性飲食通常能降低身體的發炎指數,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
- 調整腸道菌相:有助代謝平衡,降低發炎反應
- 促進腦血管健康:植物性飲食通常飽和脂肪含量低、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纖維,有助於維持血管暢通、降低壞膽固醇,確保大腦獲得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
- 提供關鍵營養素:許多植物性食物富含葉酸、維生素B群等,都是維持正常神經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研究顯示,長期堅持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與較佳的認知功能、較慢的認知衰退速度,甚至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明顯下降有關。此外,鄭佳益醫師特別強調,不是所有植物性飲食都等於健康,炸薯條、甜點與含糖飲料雖是植物來源,卻屬於「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
「選擇『全食物、未精製』的植物來源,是腦部保健的正確方向。」
醫師提醒:兩大細節別忽略
雖然植物性飲食好處多,但鄭佳益醫師提醒,若想長期實施,務必注意以下兩件事:
一、 補充維生素B12:因為缺乏天然肥料的循環,現代農業生產的食物會缺乏B12。此外根據研究,5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缺乏B12,尤其長者胃酸分泌減少,更易影響吸收,建議定期檢測與額外補充。
二、 注意Omega-3與維生素D:若Omega-3攝取量不足,可考慮補充藻油或從堅果、亞麻籽中攝取;而維生素D不足則與日照有關,不論飲食型態,皆需定期檢測。
聰明吃,更要均衡!
- 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蔬果、全穀、豆類的比例。
- 食材多樣化: 攝取彩色蔬果與不同豆類,確保營養素來源豐富。
- 定期營養諮詢: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特定營養素。
- 搭配生活習慣: 健康飲食只是健腦的一部分,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壓力管理同樣重要!
鄭佳益醫師也呼籲,長期生活習慣的累積可以降低失智的風險。「越早開始打造護腦飲食,就越有機會延緩腦部老化,提升整體生活品質。你的大腦,值得最好的照顧!」
關於作者: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 鄭佳益醫師
醫師簡介
鄭佳益醫師
現任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 醫師
經歷
-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臨床研究醫師
-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主治醫師
- 慈濟大學醫學系精神科 臨床講師
專長
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強迫症、失眠、親職諮詢、心理諮商、兒童青少年之壓力與人際適應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懼學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立刻加入IQ健康網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