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造成女性強烈經痛的原因之一,在英國,有多達150萬女性因此飽受生理痛的困擾。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過去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被視為是一種無法痊癒的慢性疾病;不過,最近醫學上有2種療法有了新的突破,希望未來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病情可以因此得到緩解。
子宮內膜異位症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所衍生之綜合問題
婦產科醫師張明揚曾在《長庚婦產通訊》第19期撰文指出,由於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症,幾乎完全必須仰賴手術方能證實,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總人口比例並不清晰。根據長庚醫院統計,民國79-83年間,在146177名14-40歲女性住院人數中,有6808人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4.7%),佔婦科總住院人數的26.5%。
子宮內膜異位症幾乎影響所有年齡層的女性,所產生的症狀包括經痛、月經過多、噁心和腹瀉等;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是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據統計,有30-50%的不孕症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當類似於子宮內膜的組織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生長時,可能會阻塞輸卵管或形成疤痕組織,讓懷孕變得更加困難。
至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算是先天性疾病還是後天性疾病?對此,婦產科醫師張明揚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好幾種因素所堆積而成—一小撮容易在體外獨立生長的子宮內膜,再加上一個缺損的腹內清除系統。
另外,還得把長期倒流的月經、長期沒懷孕生產交替的內膜、長期遭受環境毒素的破壞,以及不明原因所造成的基因突變算在內,所以子宮內膜異位症,應該是先天不足(基因問題)加上後天失調(環境問題)所衍生出的綜合問題。
二氯乙酸鹽(DCA)減少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經痛症狀、止痛藥用量
英國《每日郵報》提到,其中一種藥物為二氯乙酸鹽(dichloroacetate, DCA),被用於臨床測試,受試者包含100名居住在倫敦及愛丁堡,並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人。在先前一項規模較小的研究中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所回報的疼痛症狀減少,且服用的止痛藥量也減小。
另外,愛丁堡大學目前研究也發現,二氯乙酸鹽(DCA)可以減少體內乳酸的產生,乳酸為一種由肌肉和紅血球細胞所產生的物質,研究發現,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其體內的乳酸含量較高。
負責領導這愛丁堡研究的婦科教授安德魯・霍恩(Dr. Andrew Horne)表示,先前的研究發現,乳酸會提供支持子宮內膜異位症發展和生長的環境;另外,產科臨床講師兼研究員露西・惠特克(Dr. Lucy Whitaker)也表示,用DCA治療這些子宮內膜異位症細胞時,乳酸的產量降低到正常水平;同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灶也有減小的趨勢。
AMY109抗體阻斷細胞發炎因子介白素-8(IL-8)
而另外一種治療方法為每月接種一種人造抗體AMY109,此種抗體目前已被證實可逆轉猴子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未來將在女性身上進行進一步測試。根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研究表示,此種抗體並不會擾亂月經週期或使體重增加。
台灣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Chugai Pharmaceutical)的科學家設計了這種抗體,來「清除」活躍於子宮內膜組織的介白素8。AMY109抗體會阻斷由IL-8基因所產生的炎症蛋白—介白素8(IL-8),來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