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老年人口的增加,失智症的盛行率亦隨之上升,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失智症患者會表現出各種「情緒與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包含焦慮、憂鬱、幻覺和妄想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也深深影響著照顧者的心理與身體健康。
調查:66%失智症患者出現至少一種BPSD症狀
近日台灣衛生福利部發布了最新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首次對失智症患者的情緒與行為症狀(BPSD)進行了詳細分析。調查顯示,有66%的失智症患者展現至少一種BPSD症狀,且這些症狀的發生率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升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提到,BPSD的症狀種類繁多,失智患者最常見的前五名BPSD症狀分別是憂鬱及負性症狀(33.37%)、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恐懼或焦慮(27.75%)、重複行為(25.43%)和妄想(21.19%)。其中,外顯型症狀如作息日夜顛倒和重複行為等,常令照護者倍感壓力。
徐文俊進一步說明,BPSD的症狀可分為多種類型,外顯型症狀如日夜顛倒、躁動、妄想、重複行為等,常讓照顧者感到特別挑戰。而憂鬱和冷漠等非外顯問題可能會造成照顧者在引導活動和合作上遇到困難。
不過,徐文俊理事長強調,BPSD症狀通常是短期的,評估標準是觀察一個月內是否有症狀發生,通常這些症狀會持續幾天到數周。特別的是,與國際研究相比,台灣研究中較少見到的「冷漠」症狀可能與文化差異有關。
各類型失智症伴隨的BPSD症狀不盡相同
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受訪表示,失智症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BPSD,這是常見的問題;在疾病進展到中等程度時,照顧者已經感到相當吃力。照顧者對BPSD的認識和耐受度的不同,會影響他們感受到的照顧壓力大小。因此,對BPSD有更多的認識和提高照顧的耐受度,對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至關重要。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的衛教資料顯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所伴隨的行為和精神症狀不盡相同,常見的症狀分別如下:
1.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常見的症狀包括情緒冷漠、憂鬱、焦慮、妄想以及情緒不穩。患者可能表現出焦躁不安等行為。
2.額顳葉失智症:
額顳葉失智症的最明顯特徵是衝動行為、反覆執行同一活動以及口無遮攔。患者可能缺乏對自身狀況的認知,並且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此疾病在早期即可能導致社交功能的喪失。
3.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行為和精神症狀,其中約80%以上的患者會經歷栩栩如生的視幻覺,他們可能會堅持家中有陌生人存在,並與之對話。此外,認知錯誤、幻覺和妄想也是常見的症狀。睡眠問題也是一個挑戰,患者可能會失眠,並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
衛福部將與地區醫院合作建立專門照顧BPSD服務點
湯麗玉顧問提到,照顧合併有BPSD的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壓力來源。她提議需要設立專門的單位和機構來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許多照護機構傾向於避免照顧有BPSD症狀的患者。
此外,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情緒行為症狀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它們使照護工作更加困難;為了支援失智共照中心、基地和日照中心,政府希望能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協助。衛福部計劃與地區醫院合作,建立專門照護BPSD的服務點,今年將開始試行。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指出,目前正待衛福部進一步規畫。他建議計劃初期應包含開辦費用,並結合精神科、家庭醫學科、神經內科等科別醫生共同建立照護體系。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應共同參與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且在人力資源配置上應審慎評估。
她呼籲衛福部應該考慮設立和獎勵這樣的單位,並要求醫院組成照顧團隊。此外,也應該提供給照顧者家屬和照顧機構人員相關的課程和訓練,以及通過藥物治療等方式,給予患者更好的照顧。
隨著對BPSD的了解逐步加深,我們可以更好地支持那些在前線照顧這些患者的勇敢照顧者。透過這些努力,未來可以期待建立一個更為同理心和資源豐富的照顧環境,為患者和他們的照顧者提供支持和安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