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大腸直腸癌普遍被認為和飲食不當有關,但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所謂「頑固性」或「抗藥性」大腸癌,恐怕與口腔牙菌斑中的一種致病菌有很大的關係!這種致病菌能保護腫瘤不受癌症藥物的攻擊,因此患者即使經過化療,效果也常不如預期。
根據《NBC News》報導,由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中心人類生物學助理教授蘇珊布爾曼(Dr. Susan Bullman)及其研究團隊所進行,並於2024年3月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一種導致牙菌斑生成的細菌,恐怕是造成一種難以治療的結腸癌類型的原因。
研究:牙菌斑中亞種菌可保護腫瘤免受抗癌藥物影響
在研究測試的腫瘤中有50%含有這種的特定的細菌,似乎能保護腫瘤細胞不受抗癌藥物的影響;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能為新治療方法和篩檢方式的開發鋪平道路。近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這種稱為「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與大腸直腸癌生長之間的關聯,這種細菌通常只在口腔中發現,距離結腸很遠。
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導致口腔疾病最常見的細菌之一,與牙周病和牙菌斑積累有關,通常不會存在於腫瘤細胞中,先前並不清楚這種菌是如何能承受在抵達腸道前種種阻礙,最終侵入腸道的過程。
另外,這項研究也令科學家思考,是否與近期大腸癌年輕化的現象有關?未參與此項研究的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騎士癌症研究所的首席外科腫瘤醫師Flavio Rocha博士表示,早期發現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相當高;不過,目前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案例正在增加,原因還未知。
然而,新研究也還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此現在要斷定這種細菌與年輕人癌症案例增加有關還為時過早,且研究中的大多數病人都超過了50歲。然而,由於大腸直腸癌正在因不明原因在全球上升,此項研究的發現,也讓科學家們延伸討論,是否在年輕人的大腸直腸癌腫瘤中,有較高水平的這種細菌。
Bullman博士和研究團隊共檢查了近200個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細菌構成,以及超過1,200人的糞便樣本,其中一半的人並未患有癌症;最後發現,這些細菌比之前認為的要複雜,它具有兩種不同的亞種,其中一種似乎能保護結直腸腫瘤不受抗癌藥物的攻擊。
Bullman博士表示,這種菌起到了「隱形斗篷」的作用。通常,一種名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會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但這種細菌會召喚另一種免疫細胞進入癌細胞中,這種免疫細胞會讓腫瘤細胞逃脫T細胞的攻擊。
在研究中收集到的結直腸腫瘤中,發現這種隱秘的細菌的亞種有50%的出現率,且相應的糞便樣本,也比健康對照組中的樣本含有更高量的亞種菌。這種亞種菌被發現能夠募集一種讓腫瘤細胞逃避T細胞攻擊的免疫細胞進入癌細胞。Bullman博士指出,擁有高水平亞種細菌的患者,他們的大腸癌預後比一般人要差得多,他們對化療的反應不那麼好,並且復發風險也會較高。
牙菌斑內亞種細菌可能引起癌前息肉生成
此外,此亞種菌也可能也會導致癌症的形成,Bullman博士及其團隊也曾將此亞種細菌移植到老鼠體內,發現此亞種細菌似乎會引起癌前息肉的形成,這是結直腸癌的首個警示信號之一;不過她補充,這種因果關係在人類身上尚未證實。
這一亞種細菌的發現對於已經在進行的針對性療法有著巨大的影響,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結直腸手術助理教授Michael White博士表示,目前已有證據表明,如果清除這些細菌,治療大腸直腸癌期間的反應會更好。另外,臨床試驗也即將測試在化療前使用抗生素,觀察治療患者是否能誘發更好的反應。
口腔亞種細菌未來可應用於篩檢大腸癌、幫助抗癌藥物抵達作用目標
Bullman博士表示,科學家可能可以在細菌還在口腔中時,就識別出這個亞種菌,並在它有機會到達結腸之前給予抗生素,從而消滅它。即使抗生素不能成功從口腔中消滅細菌,其存在也可以作為某人患上侵略性結直腸癌風險較高的一個指標。Rocha博士也同意此看法,並表示在未來,結直腸癌篩檢可能就像口腔拭子檢查那麼簡單。
這種牙菌斑亞種細菌除了可作為大腸直腸癌風險較高的指標之外,也可進一步對該菌研究開發成新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將特別針對這種細菌亞型,而不是消滅這兩種形式的細菌或口腔中所有的細菌。
此外,Bullman博士表示,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利用這些細菌進行抗癌工作,由於這種亞型已經被證明可以容易地進入癌細胞,所以有可能將細菌基因改造,直接將抗癌藥物帶入腫瘤。
參考資料:
A new type of bacteria was found in 50% of colon cancers. Many were aggressive cases
Key Statistics for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