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有痰雖是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大家可能想不到,這項普通到不行、像是感冒的症狀,竟是癌症表現的症狀之一!一名16歲少女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咳嗽伴有痰的症狀,經藥物治療卻未改善;之後在頸部摸到硬塊,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好發年輕女性,兒童、青少年發病率逐年上升
甲狀腺癌好發於年紀介於20-40歲的年輕女性,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料,近年來甲狀腺癌已躍居臺灣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甲狀腺癌排名第七,這引發了大眾廣泛的關注。事實上,甲狀腺癌並非僅影響成年人,兒童和青少年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除了常規的健康檢查,家長們也應特別關注兒童的甲狀腺健康。
據報導,一名16歲少女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咳嗽並伴有痰的症狀,在前往小兒科門診就診並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並未完全改善,且她在頸部摸到了一個硬塊。隨後被轉診至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在該科進行的超音波檢查和細針抽吸診斷後,意外發現罹患了惡性甲狀腺結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外科巫奕儒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在青少年中的發病率雖較低,但其轉移率卻不容忽視。所幸該名少女在接受微創無痕的雙側甲狀腺切除術,和淋巴腺根除性切除手術後,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手術過程中,不僅徹底切除了病灶,還保留了聲音功能,並避免了頸部和身上留下疤痕,恢復良好,並於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
甲狀腺癌分7類,前2類最常見
根據國泰綜合醫院衛教資料,甲狀腺癌可以依據其細胞來源及特性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這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的約80%。乳突癌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但在確診時,大約30%的患者已經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此外,約30%的乳突癌患者有多發性腫瘤,即在甲狀腺內存在兩處或以上的癌症病灶。 - 濾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濾泡癌約佔甲狀腺癌的15%。與乳突癌不同,濾泡癌更傾向於透過血液轉移到遠處器官,而淋巴結轉移的比例約為10%。這類癌症通常以單一腫瘤的形式存在。 - Hurthle細胞癌(Hurthle Cell Carcinoma):
這種類型的癌症約佔甲狀腺癌的5%,也稱為Oncocytic Carcinoma。相比乳突癌和濾泡癌,Hurthle細胞癌的惡性程度更高。 - 髓質癌(Medullary Carcinoma):
髓質癌是由甲狀腺中的濾泡旁C細胞癌變所引起,佔甲狀腺癌的比例少於5%。部分患者有家族病史,且此類癌症的惡性程度高於乳突癌和濾泡癌。 - 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
未分化癌約佔甲狀腺癌的1%,通常發生在年長的患者中。這種類型的癌症進展迅速,預後極差。在發現時,癌症通常已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且對於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的效果甚微。 - 甲狀腺淋巴癌(Thyroid Lymphoma):
主要指非何杰金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在甲狀腺的發生。 - 轉移性甲狀腺癌(Metastatic Thyroid Cancer):
這指的是來自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至甲狀腺,其中以肺癌最為常見。
甲狀腺癌無明顯症狀!通常因摸到腫塊才被發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醫師曾撰文指出,甲狀腺癌源自甲狀腺濾泡表皮細胞或甲狀腺旁細胞,大部分的患者屬於乳突型、濾泡型,預後相對較好。
臨床上,甲狀腺癌通常無明顯症狀,不會疼痛。患者往往是在偶然間摸到頸部腫塊,或是在健康檢查中經超音波意外發現結節。儘管甲狀腺癌有可能壓迫聲帶神經,導致聲音沙啞或造成吞嚥困難,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見。
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學院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曾撰文指出,甲狀腺癌在初期時幾乎是完全無不適症狀,僅少數人會出現聲音改變(沙啞)或頸部淋巴結腫大,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現階段最快速的篩檢方法是甲狀腺超音波,且不具放射線,可清楚檢視整個甲狀腺,找出有疑慮的結節等病灶。若發現相關病灶,再安排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以提高癌症診斷率。
巫奕儒醫師強調,兒童和青少年的甲狀腺癌儘管不常見,但因其高轉移率,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家長應當提高警覺,留意孩子的頸部健康,如發現異常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而敏盛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明翰曾受訪表示,國人甲狀腺結節的盛行率並不低,但甲狀腺結節的惡性機率僅有5%,因此民眾無須過度的恐慌,建議可以於首次健檢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後續再遵照醫囑追蹤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