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假期即將來臨,過年期間的年菜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無論是訂購年菜還是自己烹飪,大家都希望能擺出一桌豐盛的佳餚。雖然年菜美味,但營養師提醒,年菜中可能隱藏著熱量炸彈,且年菜多為大菜,精緻繁複的烹調方式也使得油、糖、鈉和熱量攝取增加!營養師精選了14道常見年菜的熱量,並提醒大家注意3個年菜的地雷區,以及過年期間的5個飲食小撇步,讓假期能聰明享用美食又保持健康!
最胖年菜竟不是東坡肉?年菜熱量大公開!
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除夕圍爐吃年菜之外,過年期間的餐桌總是特別豐盛。根據國健署的調查,近41%的民眾在過年期間平均體重增加1.7公斤,有些人甚至增加多達5公斤!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許多人認為只要避免吃東坡肉和香腸等肥肉,就能控制熱量,過完年不會發胖。
然而,好食課的營養師張宜臻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指出,我們常吃的「獅子頭」的熱量竟然高於豬腳、蹄膀和東坡肉!營養師也列舉了15道常見年菜的熱量,過年慶祝的同時,也要多加注意自己是否不小心攝取了過多的熱量!
15道年菜熱量表
年菜名 | 熱量/單位 |
紅燒獅子頭 | 475大卡/2顆約220g |
櫻花蝦米糕 | 455大卡/1碗 |
炒米粉 | 445大卡/1碗 |
富貴蹄膀 | 440大卡/1碗 |
東坡肉 | 390大卡/1碗 |
燻雞 | 365大卡/1碗 |
富貴雙方(蜜汁火腿、四方餅、烤方酥) | 344大卡/2個約100克 |
蒸鯧魚 | 290大卡/1尾 |
佛跳牆 | 230大卡/1碗 |
蘿蔔糕 | 220大卡/2片約200g |
紹興醉雞 | 215大卡/1碗 |
人蔘雞湯 | 150大卡/1碗 |
香腸 | 145大卡/1根約40克 |
海鮮羹 | 110大卡/1碗 |
醉蝦 | 65大卡/3隻 |
過年飲食3大地雷,你踩中了嗎?
根據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超過65%的國人平均每日鹽分攝取量超過建議的6公克,17.3%的國人平均每日攝取的添加糖分超過總熱量的10%,而81.2%的國人平均每日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甚至有高達90%的國人平均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
國民健康署的吳昭軍署長指出,高熱量、高油鹽糖及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容易增加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然而,在過年假期,餐餐往往是大魚大肉,調味過重,且通常含有高油脂、高鹽分及高糖分。
對此,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過年過節飲食中常見的三個地雷區,只要避開這三個地雷飲食,就能大幅降低攝取過多熱量的風險,並以更健康的飲食方式替代,讓過年大吃大喝也不會增加身體負擔。
地雷1 隱藏澱粉
許多人認為只要少吃飯,就是控制澱粉攝取的好方法。營養師指出,實際上年菜餐桌上常見的芋頭、蓮藕、栗子、年糕、粉絲等食材,都是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同樣會使血糖上升。
營養師建議,這些澱粉也需要計入每日的碳水化合物總量,適量攝取才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
地雷2 進補湯品
不少人認為麻油雞湯和燉補湯品有滋補的效果,因此在過年期間毫不忌口地喝上一碗又一碗。營養師指出,這些湯品通常含有高脂肪、高鈉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對於三高族群來說,容易導致血脂和血壓迅速上升。營養師建議可以用清湯和蔬菜湯來替代,並避免加入麻油、勾芡或濃厚的湯底,湯面上的浮油也要記得撈掉。此外,補湯中常見的內臟和肥肉等食材也應該避免過量攝取,以免攝入過多脂肪。
地雷3 高鈉食材
年菜通常都非常精緻和豐盛,像是佛跳牆、滷味等年菜雖然美味,但卻隱藏著大量的鈉,這些鈉不一定能夠被察覺,而過多的鹽分更容易加劇高血壓和水腫問題。
營養師建議選擇低鈉的調味料,或使用香菇、蔥蒜等天然食材來調味,以減少鹽分的使用。
最後,衛福部也提供了五個在過年假期聰明享用年菜的飲食方針,不妨在蛇年開春之際,透過這五個小撇步來調整飲食習慣,吃出健康的好生活。
飲食5撇步:過年聰明吃健康不怕胖
- 多吃蔬果和全穀:多運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及未精製的雜糧、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材,這些食材不僅富含植物化學物質,還能增加飽足感。
- 用天然食材替代,減少鹽和糖的使用:善用天然香料如薑、蒜、洋蔥、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等特殊風味來替代鹽、糖和醬油的用量。
- 選擇健康油脂和堅果:選用植物性油脂(如橄欖油、亞麻仁油、胡麻油等),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或在菜餚中加入適量的堅果和種子,增添香氣且有益健康。
- 蒸、燉、烤而非油炸,少吃肥肉和加工食品:避免高溫油煎和炸食物,多使用清蒸、燉煮、涼拌等烹調方式,並以豆製品和白肉(如雞肉、魚肉、蝦肉等)替代紅肉和加工食品。
- 零食少添加,分食共享限量享用:年節象徵甜蜜和富貴的零食通常含有高油、高鹽、高糖及添加物,可以改用無調味的堅果、海苔片、新鮮果乾等替代,並與家人分享,增進感情。
【延伸閱讀:火鍋不比燒烤健康!腎臟醫列7地雷,煮超過「這時間」越煮越毒!】
參考資料:
立刻加入IQ健康網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