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許多類似《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科幻電影中,人類為了抵達幾億光年外的遙遠星系,乘坐附有「冬眠艙」的太空船,透過讓進入類似動物冬眠的機制,讓各項生理機能在進行星際旅行時維持「凍齡」的狀態。而科學家發現了冬眠機制,並用人為方式讓不會冬眠的小鼠進行了冬眠,或許未來有一天人類也可以實現星際旅行!
生物的冬眠行為
在寒冷的季節,因環境溫度的降低及食物的缺乏,使得變溫動物、某些哺乳類動物和少部分的鳥類會發生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和心跳等生理機能都呈現減慢的冬眠狀態,類似於人類昏睡時的生理狀態,是一種保護生物在不良環境下的生存機制。而研究冬眠的學者,發現冬眠動物的PL和PDK-4基因,會改變動物體內消耗能量的途徑,透過調控特定酵素讓體內的葡萄糖從消耗轉變為儲存的狀態,以利進入冬眠。
啟動冬眠機制的按鈕–谷氨酸
科學家假定皮膚中的溫度受器,具有活化或抑制調控大腦內的視前區域的神經傳導途徑;就是類似其他大腦神經的調控機制,由谷氨酸轉換而來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作為煞車的功能,而抑制大腦神經的活動,使生物體的溫度下降、心跳和呼吸都減慢。但研究後發現,引起體溫過低的神經元並未釋放GABA,而是釋放出谷氨酸作為其主要神經傳導物質。
改造QRFP基因序列 小鼠也可以冬眠?!
先前的研究指出,一種名為QRFP的胜肽會參與食物攝入,生熱,脂肪形成和脂肪分解的調節。而表達QRFP的神經元,對小鼠大腦調控溫度有很大影響性。所以,科學家改造了QRFP神經元的基因,讓小鼠只要注射CNO(clozapine-N-oxide﹚這個化學物質,就可以活化QRFP神經元。結果發現小鼠的體溫下降至23~24°C,而且心跳、呼吸及新陳代謝都降低,產生了類似短時間的休眠或長時間冬眠的狀態。
而後科學家進一步將QRFP神經元基因改造,變成只要受到光刺激就可以讓體溫下降,同時大腦內的其他神經元,也會繼續調節體溫,維持一定的狀態,與動物冬眠時體溫下降,但仍保持調節體溫的機轉完全一致。此外,研究也證明了QRFP神經元的主要神經遞質是前面所提到的谷氨酸。
人類「凍齡」有可能實踐?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在人類的大腦中也發現類似小鼠的QRFP神經元,當前較有可能應用的條件是,對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的患者施行「低溫療法」,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可以幫助患者抑制組織損傷的問題。
此外,這項研究也顛覆了我們過往對於大腦調控溫度的認知,使得醫界要重新再思考退燒藥開發的問題。而未來或許可以在臨床上代替麻醉、減緩人體各部器官的老化、達到「凍齡」或延長壽命,未來真的有可能在太空旅行中派上用場!
參考文獻:
Flipping the switch on the body’s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Nature 583, 34-3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