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90%以上屬於鱗狀上皮癌,其好發於45至64歲中壯年,約佔63%;其中口腔癌長年佔據男性十大好發癌症排名第四、五位,台灣每年死亡人數約3,000-3,500人。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是59歲,而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3歲,也就是說,一旦罹患頭頸癌,其平均餘命與男性國人平均餘命相比更是相差約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 英國醫學期刊研究 死亡風險將增加6%
婁培人教授補充說明,罹患頭頸癌影響外觀、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身體機能,在療程期間副作用大,如牙齒受損、口腔黏膜損害、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掉髮,甚至接受淋巴切除區域的手術後遺症導致無法提取重物,生活品質改變與疫情擔憂更容易讓病患治療服從率降低。現今受到疫情影響,部分癌友擔憂就醫安全性,而自行延緩治療,卻忽略癌症侵害從未停歇。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週,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皆可能對健康與生命危害!
▐ 7成5頭頸癌為中壯年!罹癌不到2年陷復發困境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楊政杰理事長表示,頭頸癌病患近7成5為中壯年藍領,因社經地位及工作性質,多數接觸檳榔、菸、酒等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導致好發年齡層低,病患大多僅為50歲,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
又因疾病特性,一旦進入復發或轉移情況,病患與家屬陷入焦慮與治療選擇困境,臨床上,更常見到病友與家屬已經放棄、不抱希望;甚至,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病患就醫意願,錯失治療黃金期,更令醫師們痛心!目前儘管疫情尚未穩定,醫護人員皆會謹慎防疫保護患者,病患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與安排,千萬別擅自延誤療程!
▐ 新藥助力 提升生活品質
陽明交通大學校務長兼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楊慕華教授表示,過去十年間,在許多癌症因標靶治療問世而有新的進展時,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始終選擇有限。近年免疫新藥的出現後,透過免疫節控點抑制劑再度活化被腫瘤細胞限制的免疫反應,得以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且具長尾效應。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研究顯示,與傳統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相比,不論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新藥或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可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使病患看見更多希望!因此,美國腫瘤治療指引已將免疫治療列入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第一線治療建議,與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提供頭頸癌患者更多的醫療選項。
▐ 癌友不要輕易放棄!
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頭頸愛病友協會殷切期盼大眾少些異樣眼光,多些平常心,癌友心願不過是重拾生活,並共同希冀台灣醫療早日接軌國際免疫治療趨勢,相挺癌友邁入人生延長賽!
延伸閱讀
因急救護理師問診 竟 發現是口腔癌 第二期 ?!
727世界抗頭頸癌日 研究: 延遲頭頸癌治療恐增加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Pembrolizumab alone or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etuximab with chemotherapy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KEYNOTE-048):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