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勸告別人「中年之後別吃肉,就不會再心浮氣躁」,這其實沒什麼根據。就如前面所言,當心浮氣躁或鬱悶至極、控制情緒的能力變差時,反而最好要吃肉。
出現情緒老化的徵兆時,極可能是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不足。血清素的原料是蛋白質所含的色胺酸,是胺基酸的一種,可以藉由食用肉類來補充。
「上了年紀就要粗茶淡飯」,這種觀念原本就是迷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直到1947年,男女的平均壽命才都超過50歲,在戰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短命國。
至於為什麼短命,主要原因在於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不足。假如持續處在低蛋白、低脂肪的營養狀態中,就容易罹患傳染病。當時日本的衛生狀況惡劣,簡直是名符其實的致命,所以反而會勸人罹患結核病後,要吃營養價值高的東西。
的確,歐美也認為攝取過多肉類是短命的重要原因,而效法長壽日本的趨勢。不過,美國人一天攝取約140公克的脂肪,相比之下日本人約攝取60公克。肉類方面,美國一天攝取約300公克,日本則是78公克。
另外,動物性蛋白占總蛋白的比例也一樣,美國人約為65%,相形之下日本人則約為50%。但並非少就是好,比例遠低於此的亞洲諸國,壽命比日本還短。
說到肉類,或許有人會在意膽固醇。不過,有研究顯示,膽固醇反而會幫助預防老化。例如,膽固醇就是雌激素(女性荷爾蒙)的原料。目前已知雌激素有益於預防骨質疏鬆症,也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女性比較長壽的理由之一就在於雌激素,停經後容易生病,也是因為雌激素減少。
原本膽固醇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世人總認為膽固醇惹人厭,但它原本是細胞膜的原料,一旦數量不足,細胞就無法順利再生,當然就會促進老化。從年輕時膽固醇值就飆高,雖然也是問題,但到了高齡後就不必那麼擔心。
東京都小金井市實施的70歲老人生存率追蹤調查當中,膽固醇有點高(男性為每分升190到219毫克,女性為每分升220到249毫克) 的群體, 生存曲線最好。低數值群體( 男性為每分升169毫克以下,女性為每分升194毫克以下)的生存曲線,則比高數值群體還差。
換句話說,攝取過多肉類固然不好,但攝取過少也有問題。「素食主義才好」、「老人要吃魚」,類似這樣偏離既有的飲食生活,反而不妙。
Point ・心浮氣躁時就吃肉。
【延伸閱讀:吃蛋白質防慢性病!動物性、植物性哪個好?醫師推薦這樣吃】
立刻加入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
本文摘自
《人,從情緒開始老化:比起運動和飲食,額葉年輕更能抗老。》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 和田秀樹 / 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