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C
Taipei
星期六, 12 4 月, 2025
首頁器官系統內分泌晚上運動消脂肪肝效果更佳!...

晚上運動消脂肪肝效果更佳!研究:關鍵在於「腸肝軸」

在現代社會中,脂肪肝正悄悄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隱形殺手。過去人們多半將肝臟疾病與病毒性感染聯想在一起,然而近年研究顯示,脂肪肝已經成為繼B型與C型肝炎之後,導致肝癌的第二大原因。據統計,台灣每3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脂肪肝,不僅好發率高,若未及早處理,還可能引發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不少民眾在體檢時被發現有脂肪肝,便開始積極運動、控制飲食,期望藉此改善肝功能指數與體脂肪;但實際上,仍有許多人有「怎麼動都瘦不下來」、「即使運動了肝指數還是沒改善」等問題。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指出,脂肪肝是否能改善,不只與運動有關,更可能與「運動的時間點」密切相關。

來自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於國際期刊《松果體研究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實驗,結果顯示,晚上運動的小鼠在減少肝臟脂肪堆積與改善脂肪肝方面,效果顯著優於白天運動的小鼠。

- 廣告 -

實驗顯示,不論白天或晚上進行運動,都有助於改善肝臟的發炎與纖維化情形,但夜間運動的組別在體重控制、降低三酸甘油脂、總膽固醇以及肝臟脂肪變性方面成效更明顯。換句話說,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脂肪肝,晚上運動或許才是真正「事半功倍」的黃金時段。

那麼,為什麼晚上運動的效果會更好呢?李柏賢醫師指出,這與近年備受關注的腸道菌叢與肝臟健康之間的互動,即「腸肝軸(gut-liver axis)」有關。研究團隊在分析數據後發現,夜間運動的小鼠體內,腸道菌叢發生了顯著變化:乳酸菌、厚壁菌門等益生菌比例提升,並增加了產生短鏈脂肪酸的菌種豐富度。這些變化不只會幫助改善腸道環境,還有助於降低發炎、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與脂肪代謝效率,從而間接改善脂肪肝。

這個結果也進一步被「糞便微菌叢移植(FMT)」的實驗所佐證。研究團隊將夜間運動小鼠與久坐小鼠的糞便菌叢,分別移植到已經使用抗生素清除腸道菌的脂肪肝小鼠體內。令人驚訝的是,接受夜間運動糞便菌叢的小鼠,不僅體重與脂肪含量下降,血脂數值改善,連肝臟脂肪堆積的程度也顯著減少。這個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腸道菌叢重塑對肝臟健康的深遠影響。

許多人誤以為脂肪肝只是「胖一點」的小問題,但事實上,若脂肪肝與慢性發炎長期共存,會逐漸破壞肝細胞,進而形成脂肪性肝炎(NASH),最終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與肝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雖然B、C型肝炎仍是目前台灣肝癌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疫苗施打與抗病毒治療普及,脂肪肝所導致的肝癌正迅速上升,成為第二大致病因。

此外,脂肪肝往往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是身體發出的全方位健康警訊。因此,儘早介入調整生活型態,對預防慢性病與重大疾病具有深遠意義。

雖然晚上運動成效佳,但冬季夜間氣溫偏低,外出運動容易著涼或受傷。李柏賢醫師建議,若天氣寒冷或空氣品質不佳,不妨選擇室內運動來替代,像是室內超慢跑、跳繩、有氧伸展操或健身環等,不但安全,也能持續維持運動頻率,達成代謝與減脂的目標。 此外,運動強度不必過高,重點在於規律與持續,每天維持3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或伸展操,長期下來對肝功能與體脂肪指數都會產生正向影響。


參考資料:

立刻加入IQ健康網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

加入好友
追蹤ig
- 廣告 -

留下回應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Captcha verification failed!
CAPTCHA user score failed. Please contact us!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