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C
Taipei
星期三, 5 2 月, 2025
首頁新聞專題國內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國內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7旬男不治!有哪些症狀?預防傳染方式一次看

國內出現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一名北部70多歲的男性於1月中旬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及頻繁跌倒等症狀,送醫時已合併肺炎及敗血症。經檢驗並由醫院通報後,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儘管接受治療,該名患者仍在住院兩週後不幸病逝。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狀?傳染方式是什麼?又該如何預防?本文一次看懂!

國內出現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

疾管署公布今(2025)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腦脊髓膜炎確診病例,患者為北部一名70多歲的男性,且無國外旅遊史。該病例自今年1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及頻繁跌倒等症狀。經送醫後,醫師診斷其已出現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及肺炎,並將其收治至負壓隔離病房進行治療。

醫院於1月22日檢驗該個案,確認其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並進行通報。在住院期間,診斷顯示該患者疑似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並出現血痰、糞便潛血及血紅素偏低的情況。最終,該患者於1月31日病情惡化,不幸去世。

- 廣告 -

什麼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簡稱流腦)是一種由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根據疾管署的資料,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是引發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且較容易造成流行。

腦膜炎雙球菌:致病原及影響

這種細菌的感染通常僅限於鼻咽區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類似於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它也可能導致肺炎、敗血症和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什麼症狀?

其臨床症狀包括:

  • 發燒
  • 劇烈頭痛
  • 噁心
  • 嘔吐
  • 頸部僵直
  • 出血性皮疹
  • 瘀斑
  • 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
  • 抽搐
  • 昏迷現象

此外,約有5%至20%的病例在未出現腦脊髓膜炎症狀的情況下,直接進展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並可能出現瘀斑、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情況。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1歲以下的嬰兒若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其臨床症狀較不典型,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和嘔吐。此外,嬰兒可能還會出現躁動不安、哭鬧及不易餵食等情況,這些症狀較難被察覺。如果出現囟門突出的情形,並不一定會伴隨典型的腦膜炎症狀,如頸部僵硬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方式

根據統計,約有5%至10%的健康人可能無症狀地攜帶鼻咽部位的病原體。帶菌率因年齡而異,以青年及年輕成年人為最高。然而,只有不到1%的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鼻咽部位的帶菌可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保護性抗體。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方式潛伏期症狀及治療方式

疾管署提醒,傳染方式主要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或鼻腔分泌物,也可以經由飛沫傳播。腦膜炎雙球菌必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的接觸才能有效傳播,例如咳嗽、親吻等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密切接觸者的感染及疾病風險相對較高,其中家庭接觸者的疾病侵襲率是一般民眾的500至800倍。因此,家庭、學校宿舍及軍營等場所常常會發生群聚感染。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當有一人發病時,其他人也需要進行預防性用藥。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潛伏期有多久?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潛伏期為2至10天,通常為3至4天。只要腦膜炎雙球菌存在於人體的鼻腔或咽部分泌物中,就具有傳染性,並且在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需經過24小時才能確保口鼻不再帶菌。

根據全球統計,無症狀帶菌者的比例約為5-10%。而根據疾管署2001年的調查,20至24歲男性的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為2.3%。由此可見,社區中可能潛藏著無症狀的帶原者。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風險族群

引起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齡、密集的生活型態、高風險地區旅遊,及脾臟切除、免疫力低下等。疾管署指出,高風險族群為:

  • 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下嬰兒)
  • 學校學生
  • 宿舍住宿者
  • 監獄囚犯
  • 精神病院病患
  • 新兵訓練中心之青少年或青年
  • 血清中缺乏補體
  • 脾臟功能缺乏或無脾臟者

世界各國,包括台灣,都曾發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群聚感染事件。例如,2008年新北市發生的國中群聚感染,以及2017年台灣北部軍營的群聚事件,均造成1人死亡等案例。

哪些人群最容易感染?

此外,感染發病的高風險族群中,4歲以下的嬰幼兒最為常見,其次是青少年。李秉穎醫師提醒,即使嬰兒不常外出,家長在職場或兄姊上學時也處於群聚環境,這些情況都可能增加成為無症狀帶菌者的風險。當他們返回家中後,便有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免疫力較低的嬰幼兒。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2016年至2024年間,每年的累計病例數介於1至12例。個案的感染年齡主要集中在25至64歲之間,佔比30%;其次是19至24歲及65歲以上的年齡層,各佔23%。

如何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疾管署提醒,腦膜炎雙球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因此應採取防範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及遵循咳嗽禮節等。老年人也應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空間。此外,非洲中部地區可能存在流行狀況,建議民眾在出行前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返國後也需留意相關症狀。

預防流腦6要點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衛教資訊則列出預防6要點:

  1. 及早辨識病人,迅速確診,及時報告,立即進行隔離與治療。
  2. 流腦病菌對於陽光、乾燥、寒冷、濕熱和消毒劑的抵抗力極為脆弱,因此應當注意個人及環境的衛生,確保室內整潔,並經常清洗和晾曬衣物與床上用品;還要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與新鮮
  3. 避免帶孩子去病人家,儘可能不帶孩子前往商店、影劇院、公園等公共場所遊玩。
  4. 在流行病高峰期,如果察覺到孩子出現發熱喉嚨腫痛頭痛嘔吐精神狀態不佳皮膚出現出血點等症狀,應立即帶他們去醫院就診。
  5. 保持身體溫暖,以防感冒。隨著天氣的變化,應該及時調整穿著。在進行劇烈運動或勞動之後,應立刻擦乾汗水,穿好衣物。晚上睡覺時要蓋好毛毯,特別是對於兒童更應加以注意。
  6. 用餐時可以吃生大蒜以消滅口腔內的細菌,而飯後漱口用鹽水,也能幫助預防「流腦」。在秋末冬初,對5歲以下的兒童接種流腦疫苗,可以達到80-90%的保護效果,抗病能力大約能維持一年;之後每年需再接種一次加強針。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包括:

  1.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多醣體疫苗(MPSV4:可預防A、C、Y和W-135四種血清群。
  2.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結合型疫苗(MCV4:同樣可預防A、C、Y和W-135。
  3. B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Meningococcal B vaccine:近期已在歐美上市。

國內民眾可以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約的旅遊醫學醫院接種4價結合型疫苗,以預防上述4種血清型(A, C, Y, W-135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在接種後大約7到10天會開始產生保護效果,因此建議在旅行前提前到旅遊醫學門診接受醫師的評估,並自費接種疫苗。此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在接種後10天才會生效。

最後,疾管署提醒,冬春季節是多種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在擁擠或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停留過久,並注意手部和呼吸道的衛生,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如果出現任何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以防病情惡化。同時,也請醫師保持警覺,加強病例通報,並適當提供抗生素治療。相關資訊可查詢疾管署的官方網站或撥打免付費的防疫專線。

【看更多:開心果天天吃護眼、護腦又護心!「堅果女王」6大好處,什麼時候吃最好?】


參考資料:

立刻加入IQ健康網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

加入好友
追蹤ig
- 廣告 -

留下回應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Captcha verification failed!
CAPTCHA user score failed. Please contact u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