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輕型乳癌快速增加,且國人越來越晚生育,因此乳癌門診診間裡,愈來愈常看到大腹便便的孕婦或生產後年輕媽媽。讓人感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類乳癌激增的問題?
|國衛院:年輕型乳癌成嚴重問題
台灣一年有超過一萬兩千名女性罹患乳癌,國家衛生研究院所長熊昭指出,年輕乳癌人數逐年上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5.64%,可以預見乳癌孕婦將不再是偶見個案,這群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乳癌孕婦或乳癌媽媽成為嚴重議題。
熊昭所長指出,利用2002-2014年癌症登記串連健保資料庫、死亡登記檔,大數據分析發現,20歲到50歲初次確診為乳癌者有30479位,其中有2920位患者死亡,死亡個案中有323位在五年內有懷孕紀錄。
|導致年輕型乳癌的4大兇手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共同分享,近年關於台灣年輕乳癌研究指出,導致年輕型乳癌大副增加的4大兇手分別為:
1.生育延遲及生育數的減少
2.暴露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及DDT
3.過量攝取脂肪和熱量導致雌激素濃度增加
4.乳房脂肪的慢性發炎
|乳癌孕婦較一般患者更為嚴重
乳癌孕婦的癌症期別較高,腫瘤較大,且細胞分化狀況較差,經過統計校正發現,乳癌孕婦是因為懷孕或哺乳期生理的變化,使婦女忽略癌前徵兆,造成乳癌確診及治療的延誤。在台灣這種懷孕相關的乳癌預後特別不好,需要醫師及病患共同擬訂適切照護計畫。
懷孕時確診乳癌,對孕婦及家人、醫師,都是極大的衝擊及挑戰。對於懷孕初期的乳癌孕婦是否要終止妊娠,非常難以提出建議。根據研究,治療延遲所造成的死亡,是比懷孕更重要的因子,不要因為懷孕或哺乳而延誤治療。
|孕婦若罹患乳癌 建議 14週後可化療
長期而言,雖然懷孕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率,但是在懷孕期罹患乳癌,孕婦往往面臨要不要接受化學治療的困境,熊昭所長指出,在比利時與德國有64%的乳癌孕婦會接受化學治療,在台灣僅12%會接受化療。
在14週以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不需要終止懷孕,孕婦跟未懷孕者相比,存活期是差不多的。而對於胎兒來說,媽媽接受化療的孩子,生長發育、心血管及功能、認知功能各方面都在正常範圍,與一般孩子一樣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