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時節,因為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開始出現皮膚發癢、紅疹等不適症狀,尤其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更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發作。就慢性蕁麻疹而言,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尤其是體內正在慢性發炎的人更容易受到影響!醫師提醒,慢性蕁麻疹需要持續治療,切勿因為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秋冬天氣變化大,為蕁麻疹好發時節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曾受訪指出,蕁麻疹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病,特別是在秋冬季節交替時,由於氣溫變化大,症狀容易加重並反覆發作,許多患者常常因此夜晚睡不安穩。
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陳俊賓醫師解釋,急性蕁麻疹的症狀通常會在數天內消退;但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可能是慢性蕁麻疹。其中「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最常見的一種,多與壓力或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有關,粗估全台有約16萬人受慢性蕁麻疹困擾。
急性蕁麻診通常由食物、藥物或病毒感染所引起
根據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衛教資料顯示,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以皮膚癢及肉色地圖樣突起表現的皮膚病。有些急性蕁麻疹會發作,是因為接觸到生活上常見的過敏原,如魚、蝦、蟹、核果類、芒果花生等食物,一般而言在食用後30分鐘至2小時會發作。除了接觸到易致敏食物之外,一些藥物如消炎止痛藥也是常造成急性蕁麻疹的原因,甚至在一些病毒感染後,也可能引發急性蕁麻疹。
壓力大、身體長期發炎容易引發慢性蕁麻疹
而慢性尋麻疹的定義是大於6週的蕁麻疹,物理性原因如冷熱、觸壓、震動、流汗、水和陽光,都可能是誘發因子;另外,若有服用長期慢性的藥物,也要懷疑是否為造成慢性蕁麻疹的主因。不過許多人的慢性蕁麻疹都與過敏原無關,而是和自身過敏細胞的過度敏感有關。
陳俊賓醫師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並非由食物或空氣過敏原直接引發,而是因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所致,常見於壓力大或身體長期發炎的情況。長期未控制的蕁麻疹可能增加其他疾病風險,例如甲狀腺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病、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問題。劉小姐的案例便是因長期不適造成情緒波動,影響人際關係。
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2倍,有慢性發炎疾病者更易受影響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卓雍哲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中女性比例較高,約為男性的2倍,而壓力更是常見的誘因。尤其具有過敏體質或長期胃腸發炎、牙周病等慢性發炎疾病者,更容易罹患此症。患者經常不自覺地搔抓發癢的皮膚,可能進而引發慢性濕疹,使情況更加惡化。
蕁麻疹該怎麼治療?
根據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衛教資料顯示,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類型蕁麻疹,治療主要都以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一般來說,傳統抗組織胺藥效果較佳,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
相較之下,新一代抗組織胺雖較不易引起嗜睡,但止癢效果有時略微減弱。抗組織胺屬於相對安全的藥物,長期使用的副作用也非常小,尤其是針對慢性蕁麻疹的症狀治療,可根據病情來調整用藥。
對於某些較難治療的蕁麻疹,可能需要短期使用類固醇來緩解症狀,但原則上慢性蕁麻疹應避免長期依賴類固醇。若患者對抗組織胺反應良好,即便是長期使用也較為安全。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留意環境因素,如避免過冷、過熱、過於潮濕的環境或灰塵及塵蟎的滋生,並注意是否有家養動物(如貓、狗或鳥類)可能引起過敏。此外,應避免熬夜、少吃油炸食物並戒菸,以減少病情惡化的可能性。
慢性蕁麻疹有時會隨著時間自然緩解,因此在症狀控制上切勿病急亂投醫,應避免使用來歷不明的藥物,以免引發不必要的副作用。卓雍哲醫師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需要持續治療,不可因為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此外,建議患者記錄每日發作狀況、調整作息並紓解壓力,這些措施都能幫助減少症狀發作的頻率,並促進整體身心健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