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C
Taipei
星期六, 21 12 月, 2024
首頁中醫中藥中醫藥養生立冬一到忙著冬令進補?補過...

立冬一到忙著冬令進補?補過頭反傷身!中醫揭立冬養生4要點

2023年11月8日來到了節氣「立冬」,意味著冬天的開始。台灣人素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藉由在立冬日進補恢復元氣,並儲備過冬的體力、抵禦寒冷。當立冬來臨,有許多民眾喜歡吃薑母鴨、羊肉爐或麻油雞等食物補冬;不過中醫師提醒,要進補也要看體質,若補過頭,恐怕養生不成反傷身!

立冬補過頭反傷身!有這些症狀不適合進補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應與天地相呼應,內經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棄之常也,人亦應之。」意味著冬天是較容易儲藏營養和熱量的季節,說明天人相應的道理,此時宜調養生息、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蓬勃發作做準備;因此,冬令進補是國人傳統的習俗,也是傳統養生保健重要的一環。

以西醫觀點來看,家庭醫學醫師黃鼎殷指出,過了立冬之後,就正式進入冬季,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的確會逐漸放緩,很多人選擇這時候進補,希望能夠扶正固本,增加抵抗力;不過,有很多人的身體原本就已處於營養失調,甚至是慢性發炎的狀態,此時遵循傳統食補藥補,補錯或是補過頭,反而會造成腸胃不適,甚至造成血壓、血脂、膽固醇和體脂肪失控,造成反效果。

- 廣告 -

根據臻觀中醫衛教資料顯示,雖然冬令進補的觀念符合現代醫學中預防疾病的原理,但若有感冒咳嗽、發熱、長斑疹,以及消化不良等狀況,均不太適宜進補;患有其他疾病者,也必須聽中醫師的指示食用。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曾受訪表示,由於台灣冬天並不特別寒冷,而補冬的料理多屬於燥熱食材,尤其是老薑、米酒等溫熱性食物,雖然能夠幫助溫暖身體,但是服用過量,也容易讓體內產生虛火而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甚至會出現頭痛、頭暈等氣滯氣壅的症狀。

瞿瑞瑩中醫師提醒,進補與否要視自己的體質狀況而定,若是常熬夜、手足心熱的燥熱體質者,補過頭反而容易上火;另外,有三高問題、慢性病和腎臟病者也應避免。

冬令進補前可吃益胃養陰食物調補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曾受訪指出,過去農業社會及勞動的工作較多,傷津耗氣及勞筋傷骨的人也相對較多;不過,現在社會工作結構和飲食作息已改變,多數人的體質和過去農業社會不一樣,因此進補食材和方式也必須隨著情況做調整。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多處工作高壓、經常熬夜、久坐以及運動量不足,平常碰的食物也多為高糖、高油的精緻型食物,因此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神經長期處於亢奮狀態;另外,也常因慢性勞損造成氣滯、氣血兩虛。

過去立冬常見的補冬食物包括麻油雞、燒酒雞、四物八珍十全藥補、當歸羊肉湯以及薑母鴨等溫補食材;周大翔中醫師提醒,在吃這些食材時,都必須視自身體質做調整,無論是神經亢奮,或是虛勞過度的虛不受補,都可能因為吃太多溫補食物而讓身體狀況惡化。

註冊中醫師張立彤曾受訪表示,冬季進補前要先顧脾胃,由於經過夏暑、秋燥的消耗,人體在初冬時容易出現陰份不足的狀況,特別是素有胃火或胃陰不足,或是脾胃虛寒者都要多加注意,由於脾胃較弱,一旦進食溫熱補品可能直接導致宿疾復發而出現消化不良、胃氣反酸,或是腹痛腹脹的現象,這些都是「虛不受補」的表現。

那麼,該怎麼在冬季進補前先養胃呢?張立彤中醫師表示,可以先服用益胃湯,或是在進補時減少溫熱食品,並酌量增加益胃養陰的食物,如山藥、紅棗、蓮藕、芡實、薏仁、板栗、蓮子、茯苓、小米、山楂,以及白蘿蔔等藥食兼優的調補脾胃佳品。

除了不要過度補冬之外,以下綜合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和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的說法,整理出幾個立冬養生要點:

【立冬養生4要點】

1.補腎養筋:

從中醫養生觀點來看,冬屬水,腎也屬水,立冬養生應著重在補腎養筋,冬季是舊疾傷處和關節炎好發的時期,平時可以藉由做瑜伽、伸展拉筋和泡腳等溫和的運動來緩解不適,並搭配泡腳來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此外,也可用鹿茸和枸杞子依比例調配養腎茶,以達補腎強筋之效。

2.早睡晚起:

中醫養生重遵循自然規律,依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冬季養生應著重在「養藏」,入冬之後應將體內陽氣藏於體內。由於立冬晝短夜長的現象明顯,天氣較寒冷,作息方面,應順應時節調整成早臥晚起,等到天亮再起身活動。

3.勿過度泡澡:

有許多人喜愛在冬季時泡湯或洗三溫暖,應注意切勿求溫暖而過度發汗,以免損傷體內陽氣。

4.注意頭頸部保暖:

瞿瑞瑩中醫師指出,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因立冬後天氣開始轉為涼冷,提醒抵抗力較弱的長輩和小孩要多添加幾件外套。

由於頭部為「諸陽之會」,因此要特別注意頭頸部的保暖,後頸的膀胱經是風寒最先侵襲之處,受風寒後容易導致頭痛、頭脹以及頸部僵硬等症狀,建議頭、面部可以用帽子和口罩防風保暖,頸部則可以用絲巾或圍巾禦寒。另外,要記得洗頭後吹頭髮要吹乾,萬一受涼可以使用吹風機吹後頸的大椎穴和風池穴,幫助風寒散去。


參考資料:

上祐中醫診所臉書粉絲專頁

臻觀中醫醫療體系衛教資料

立冬到 比吃補更強大的養生六要項 一圖全懂

24節氣立冬:習俗、禁忌、諺語、天氣、養生重點一次看

秋冬進補 | 「虛不受補」有甚麼表現?中醫:進補前先「補底」!不同體質應揀甚麼補品?

- 廣告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