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塑膠污染日益嚴重,科學家們開始關注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過去和塑膠相關的研究多聚焦於海洋生物與人體消化系統,而最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微塑膠可能已進入人類大腦,甚至可能與失智症相關。
研究:8年內大腦微塑膠濃度增加約50%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最新於2025年2月由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所進行,並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的研究指出,大腦中的微塑膠(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MNPs)總質量濃度,在過去8年中增加了約50%!
為了驗證微塑膠是否進入人體大腦,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與東岸地區的52 具遺體,其中包括 12 具患有失智症的個體。他們使用高靈敏度的質譜分析技術,檢測樣本中微塑膠與奈米塑膠的種類與濃度。
研究團隊分析了2024年及2016年去世者的大腦樣本,發現在2024年的樣本中,微塑膠的含量比2016年增加了約50%!2016年的腦部樣本中,微塑膠的中位濃度大約為3345(µg/g),而 2024 年的樣本則升至 4,917(µg/g)。
結果顯示,微塑膠確實穿越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進入人類大腦,其中最常見的塑膠為:
- 聚乙烯(Polyethylene):用於塑膠袋、一次性水瓶,占大腦中微塑膠的 70%。
- 聚丙烯(Polypropylene):用於食品與飲料容器、合成橡膠等。
研究發現,大腦中最常見的塑膠為聚乙烯,常見於食品包裝、塑膠袋、飲用水瓶等塑膠材料,顯示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塑膠製品,可能是體內微塑膠的來源。雖然微塑膠的來源和進入大腦的機制並不明確,但研究者推測,食物、飲水甚至吸入的空氣等途徑,可能是人體攝入微塑膠的主要來源。
微塑膠入侵人體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及生殖系統
另一方面,研究也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含有更高濃度的微塑膠,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血管型失智症的患者,其大腦內部的微塑膠遠高於一般人,並且集中於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內,顯示這些奈米級塑膠可能和腦部的發炎,或者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
過去來自巴賽隆納自治大學(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茶包可能釋放數十億個微塑膠進入人體,且大部分的微塑膠會被腸道細胞吸收,甚至進入細胞核,進而影響基因物質。另外,一項中國的研究也發現,36名受試者的精液樣本中也含有微塑膠,顯示微塑膠可能會影響生殖健康。
根據《衛報》報導,微塑膠來自塑膠垃圾的分解,已經滲透到地球的每個角落,從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無處不在。人類透過食物、水源及空氣攝取這些微小顆粒,而該研究進一步提供了更具體的數據,幫助人們理解微塑膠如何進入人體組織及其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然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化學教授奧利弗・瓊斯(Oliver Jones) 指出,這項研究的樣本數量有限,而在實驗過程中要確保分析到的微塑膠不受污染是極具挑戰性的,因此在解讀結果時需更加謹慎。
此外,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生態毒理學教授塔姆辛・加洛韋(Tammy Galloway) 表示,過去八年間,大腦內的微塑膠含量上升了 50%,這與全球塑膠產量及使用量的增加相符。她強調,若能有效減少環境中的微塑膠污染,將有助於降低人類接觸微塑膠的風險,減輕其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延伸閱讀:喝茶養生好健康?研究:茶包沖熱水溶出微塑膠恐致腸道發炎、免疫出問題】
參考資料:
- Plastic from water bottles found INSIDE human brains – this may be causing dementia, warn experts
- 環境汙染 大腦中微塑膠含量8年間迅速上升
立刻加入IQ健康網LINE@、追蹤IG,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