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約有9成的國民都患有牙周病,為了牙周保健,您是否有定期安排洗牙的習慣呢?有些人會在意洗牙後牙縫變大;但又聽說不洗牙,口腔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會影響心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牙醫師指出,要維持預防牙周病,洗牙是相當重要的措施;不過也提醒有4類人不適合洗牙。
牙周保健沒做好恐掉牙!對身體影響不限於口腔
千萬別小看牙周疾病對身體帶來的危害,小小的口腔環境沒照顧好,對身體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的傷害!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顯示,口腔是身體最多細菌的部位,而牙周就像是建築物(牙齒)的地基,一旦鬆垮,不但不能大啖美食,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萬芳醫院牙科部醫師黃彥文曾受訪表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受細菌叢感染而遭破壞,原因通常是由口腔清潔不佳所引起,牙周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如果把牙齒比喻成房子,牙齒疾病可被視為房子經日曬雨淋(咀嚼)和污垢堆積(細菌)導致外牆脫落(蛀牙);若平時沒做好水土保持(潔牙、洗牙習慣),就會導致地基受損(牙周病)而讓房子逐漸移位或倒塌(牙縫變大或掉牙)。
牙結石延伸到牙齦、牙根,恐有拔除真牙風險
相信大家都曾經在鏡子中看到有一些黃黃白白、硬硬且摳不掉的物體附著在牙齒和牙肉的交界處,這些東西八九不離十就是牙結石!究竟牙結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牙醫部吳宜亭醫師曾撰文指出,牙結石的行成來自於牙菌斑(細菌生物膜),再加上唾液和牙齦溝液中礦物鹽的沉積,成分主要為鈣、磷等無機物;此外,牙結石表面通常還會覆蓋一層未礦化的牙菌斑。
吳宜亭牙醫師表示,牙醫通常看到牙結石就「如鯁在喉,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後快」,原因是牙結石就像是細菌的堡壘,讓各種細菌可以存在牙結石的底部、表面,甚至在縫隙中成群結隊。若不清除牙結石會阻礙口腔清潔的效果,讓更多牙菌斑繼續沉積,後續甚至會往牙肉、骨頭方向發展。
一般而言,藏匿越深的細菌通常越毒,而這些細菌毒素會透過複雜機制造成周圍組織的發炎,導致刷牙流血、牙肉腫脹,或是造成牙齒周圍的齒槽骨流失;若牙結石沉積的位置已到達牙齦下、牙根表面甚至牙根末端時,代表牙齒周圍的骨頭已經被破壞到一定的程度,若醫師判斷無法挽救或是治療無效,則可能會建議拔除真牙,並進行後續的假牙贗復治療。
牙周病患者糖尿病風險多7倍,中風機率高3倍!
牙周病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僅限於口腔,根據研究統計,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倍,中風機率為一般人的3倍,若口腔長期存在細菌感染和慢性發炎的狀況,這些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心臟,進而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並且極可能引發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壞,增加血管阻塞及心肌梗塞的風險!
另外,有研究也發現,牙周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7倍!原因是患有牙周病的人由於免疫系統改變,加上糖尿病患唾液內糖分高,有利於細菌生長,導致容易發生牙周病;而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菌也會迫使身體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消炎,此機制恐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兩種病症有著雙向的關係。
根據新當代牙醫的衛教資料顯示,為了維持牙周組織健康,洗牙是預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措施,原則上在半年到一年之間應該施行一次洗牙,目前健保提供補助,年滿13歲以上的民眾可以每半年洗一次牙;而孕婦則是每3個月可洗牙一次。
在洗牙過程中,如果有牙結石沉積可能會感到酸痛,牙齦也可能會出血,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每年能夠按時洗牙1-2次,牙齒上的結石就會相對較少,如此一來,在洗牙過程中也會較不易感到痠痛,牙齦也不會出血了。
洗完牙後,可能會發生牙縫變大的現象,這是因為將堆積已久的牙結石清除後所產生的正常現象,約1-3天就會恢復正常;而牙齒在洗完牙後對冷熱食物敏感,也是因牙結石去除後,讓牙根露出的正常現象,一般約3-4天後會改善;少數人則需到2個月還會改善,若症狀沒有緩解,可以再進一步洽詢醫師。
不過,有以下4種特殊狀況的患者不適合洗牙,要特別注意:
1.凝血功能異常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服用抗凝血藥,或是本身凝血功能較差者,在洗牙時可能會出現血流不止的情形。
2.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者曾罹患細菌性心內膜炎者,更需要謹慎預防洗牙後細菌感染狀況發生。
3.裝有心律調節器患者:由於洗牙是以超音波器械所執行,其電磁效應會影響心律調節器的正常運作。
4.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洗牙時產生的微小水珠會刺激氣管痙攣,造成呼吸道阻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