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 的「微」害無所不在!直徑或長度不到5毫米的塑膠微粒,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使得塑膠危害已經從海洋到海洋生物再至人體,反撲人類生活。而中研院以潮間帶生物為研究對象,發現潮間帶生物若從幼體到城體都不斷吃進塑膠微粒時,會提升下一代幼體三倍的死亡率。論文已於近期,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塑膠微粒 的前世今生!
塑膠微粒的前世,是莫名進入海洋中的廢棄垃圾,在海水中經過了日光照射及海浪的拍打,就從大體積的塑膠廢棄物,分解成肉眼不能見的細小碎片和塑膠微粒,而這些塑膠的碎片和微粒與海洋生物的食物很相似,因此就從垃圾的角色進入了食物鏈的一環,被初級消費者吃下肚子,層層往上累積,不只讓海洋生物的生存倍感壓力,甚至影響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而塑膠微粒容易附著在食物鏈底層的初級消費者-浮游生物上,但先前被研究的浮游生物,屬單一棲地且終生的生活史單純,所以研究團隊選擇,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進行研究。
潮間帶生物–紋藤壺是什麼?
中研院選擇生活史較複雜的潮間帶生物-紋藤壺,作為研究的對象。因為紋藤壺的幼體為浮游生物,但在成體時則進入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於水底的岩石上,也因為紋藤壺的生活環境在潮間帶,所以終生就會受到在海面浮沉或在海底沉積的塑膠微粒影響。
愈小愈毒的 塑膠微粒
研究團隊把不同濃度和大小的塑膠微粒,當作紋藤壺的食物,觀察紋藤壺從小到大的成長狀態,並且讓它們交配產生下一代。發現如果上一代的紋藤壺吃進的塑較微粒越小,也會提升下一代的幼體的死亡風險,而且發現長期食用塑膠微粒的紋藤壺,和沒有吃塑膠微粒的組別相比,下一代的死亡風險將提高三倍。
後代繼承 塑膠微粒 毒性!
研究團隊再進一步發現,首代的海洋生物雖然不會因為吃了塑膠微粒而影響健康,但累積的毒性,卻會被後代所繼承,使得下一代死亡。由此可以證明,塑膠微粒的毒性會影響遍布於整個潮間帶的浮游動物的永續生存性。
而浮游動物偏偏又扮演了海洋中蛋白質來源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會增加浮游動物的幼體死亡率上升,導致食物鏈的改變;另一方面,食物鏈的中高階掠食者,也可能經由吃進含有毒塑膠微粒的浮游生物,累積至體內而影響所有的海洋生態糸統,更有可能影響人類。
延伸閱讀
全球海洋垃圾分布 太平洋區受害最深 而海洋垃圾也將衝擊人類健康!
《期刊小檔案》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一本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涵蓋了環境污染的生物學,健康和生態影響。它成立於1980年,分為兩部分:環境污染系列A:生態,生物和環境污染系列B:化學和物理。這些部分於1987年合併,以目前的標題組成了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