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除了容易發生呼吸道相關疾病外,同時也是腸胃道病毒流行的季節。除了最常見的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目前台灣也開始出現較為罕見的病毒。一名女高中生因連續發燒及上吐下瀉多日,經就醫治療後仍未見改善,最終轉診至大型醫院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沙波病毒,住院13天後才得以出院。醫師提醒,入冬後是病毒性腸胃炎的流行期,並呼籲大家勤洗手以避免感染。
沙波病毒現蹤:冬季腸胃道疾病拉警報
該個案為彰化縣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在發病期間,她連續多天出現發燒、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且一天內嘔吐次數可達7至8次。就醫後情況未見改善,隨後轉診至衛福部彰化醫院。經過PCR檢驗,檢測出她確診感染了少見的沙波病毒(Sapporo virus)。最終,她住院治療了13天後才得以出院。
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醫師表示,上吐下瀉的病原主要來自病毒性腸胃炎或細菌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由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沙波病毒的情況相對較為罕見。由於台灣的病毒性腸胃炎流行期通常在11月至3月,因此此個案是否為流行的先遣部隊,仍需進一步觀察。
沙波病毒症狀:留意脫水可能
據食藥署指出,沙波病毒最早於1977年在日本札幌被發現,與諾羅病毒一樣,都是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病毒性感染源。其主要症狀包括嘔吐、噁心、腹瀉及腹痛等腸胃炎症狀。
目前醫界對沙波病毒的研究仍然有限,尚無相關的盛行率及致死率統計。雖然致死的可能性不高,但仍需注意持續的腹瀉可能會導致幼兒脫水。
沙波病毒傳染途徑 曾餵食野貓感染?
沙波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糞口」方式,感染病毒者可能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在如廁後未洗手,病毒可能會殘留在手上。透過飲食或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接觸,或是觸碰到感染者曾經接觸過的物品後,若未洗手便進食,都有可能導致感染。
由於該名女學生在發病前曾餵食流浪貓,因此一度懷疑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感染。馬瑞衫醫師表示,過去並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貓會感染沙病毒。較可能的傳染途徑應是無意中食用了被感染者觸摸過的食物,或是在觸摸後未洗手便進食。
臨床症狀似諾羅病毒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雖然沙波病毒的臨床症狀與諾羅病毒相似,但沙波病毒相對較為罕見,且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沙波病毒多為散發性病例,不像諾羅病毒容易引發群聚流行,傳染力也較弱。在治療方面,通常採取食物控制及症狀緩解的方式。
【延伸閱讀:流感、新冠疫苗降低3成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建議有三高快接種】
潛伏期1到2天應避免人多場所
近期台灣較大型的沙波病毒疫情發生於2012年,當時民眾在食用餐廳的生蠔及生魚片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針對不同的發病個案進行檢測後,發現其基因型別均相同。
沙波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與諾羅病毒相似,成人和兒童均可能受到感染。因此,嬰幼兒托育中心、幼稚園、小學及宿舍等人口密集的場所特別容易發生感染。
醫籲「勤洗手」5招預防腸胃型病毒
馬瑞杉強調,無論是哪種腸胃型病毒,「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在進食前、如廁後、進出公共場所以及處理生鮮食物時,都必須徹底洗手。如果家中有成員感染腸胃型病毒,應減少家庭聚集,並適時使用稀釋的漂白水對環境和衣物進行消毒。
病毒性腸胃炎通常在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持續1至10天。大多數人可以完全恢復。然而,某些特定族群,如嬰幼兒、年長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因腸胃炎的症狀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可能引發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特別注意。
5招預防冬季腸胃炎
衛生福利部的衛教資訊同樣提供5種預防腸胃型病毒的方法,以避免病毒性腸胃炎:
- 注意個人衛生,備餐及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 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徹底煮熟後再食用。所有食材應清洗乾淨,與他人用餐時應使用公筷和母匙。
- 病毒感染者的衣物及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具表面。
- 新生兒餵哺母乳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 進出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佩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
【延伸閱讀:洗手「少2動作」細菌爆增8成,正確洗手5步驟殺菌5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