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可能忽視了排便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排便不僅是身體排毒的自然過程,大便的型態更是反映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胃腸肝膽科醫師博士提醒,不規律或異常的排便習慣可能是多種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其中,「這種」排便型態最危險,也常常容易被忽略!
每週排4次以上軟便者罹癌機率高2.4倍
錢政弘醫師於其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談及兩個常見的關於排便的問題:「我每次吃完東西就想去大號,這會不會有問題?」及「我2、3天上一次大號,這算正常嗎?」對此,錢醫師引用了一項發表於2022年的美國研究來解釋。
此研究涵蓋1萬4574名未成年人,且持續追蹤7.6年的2022年美國研究。研究人員將大便型態劃分為三類:軟便、正常和硬便。理想狀態應是每天至少排便一次,且為正常型態的大便。研究結果顯示,每週至少排便4次且為軟便的人群,死亡率高出1.78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3倍,罹患癌症的可能性也高2.4倍;反觀,每天排便一次且為硬便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則提高了2倍。
- 廣告 -
錢政弘醫師從這項研究中得到以下4點結論:
- 每天多次排便,無論是軟便或硬便,都不會增加疾病風險。
- 最危險的是那些不每天排便且排便軟弱的人,其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風險均顯著增加。
- 每天都排硬便的人需警惕心臟病風險,排不出來時寧願多上幾次,也要避免過度用力。
- 如果不是每天排便但大便質地正常,則沒有增加疾病風險。
除了排便習慣外,影響排便次數或形態的因素眾多,包括飲食習慣、腸胃功能、情緒以及日常活動量。偏軟或偏硬的大便往往與腸道菌相失衡相關,這不僅會引起腸道發炎,還可能導致包括腸躁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性肝炎、帕金森症及阿茲海默症等多種疾病。
錢政弘醫師建議,透過觀察和改善排便習慣,可以提前預防許多慢性病的發展。因此,了解並關注自己的排便狀況,是維護長期健康的重要一環。
大油便是什麼原因?醫:吃2大天然食物幫助排油
- 高油飲食: 吃像披薩、麻油雞等較油的食物,因為油含量較多,來不及被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來。
- 膽胰疾病:慢性胰臟發炎,或胰臟酵素分泌不全的人,因為手術或老化的關係沒辦法吸收油脂。
- 胰臟癌:若胰臟部位發生癌症,也會讓油脂分泌吸收不了,排出的大便就會比較黏,有時候會黏在馬桶上。
錢政弘醫師建議補充天然酵素,如醋或檸檬,在吃了較油膩的東西後發現大便較黏,就可以喝一些果醋(如蘋果醋),或在食物上加點檸檬汁,可以促進油脂的消化和吸收。
【延伸閱讀:怎麼從大便看健康?醫師教你解讀5種大便形狀密碼】
參考資料:
- 廣告 -